“真实”与“教授”的四种情况

Schools & Systems › Dzogchen | Tibetan MastersDodrupchen Jigme Tenpe Nyima

English | 中文 | བོད་ཡིག

Dodrupchen Jigme Tenpe Nyima

The Third Dodrupchen

Further information:
Download this text:

“真实”与“教授”的四种情况

多智钦 吉美 丹贝 尼玛

敬礼上师!
介绍
下面的内容是应请求而作,用来简单明了地澄清殊胜的“心髓”[1] 手册(《智慧上师》)当中“真实教授”部分所述的四种情况。
‘“教授”在这里的意思是“基”的自性——就是“基”、“道”和“果”三者当中的“基”。“真实”的意思是明确地达成。这两者因而就成了必须要去证悟的目标以及证悟的内涵。
“基”包括三个特质,“本体”、“自性”和“大悲周遍”。其中,传授大悲周遍被用来帮助人理解“基”是如何运作的,人们因此就能够了解解脱道的重点,然而它(大悲周遍)本身却并不是真实的“基”。“本体”和“自性”,通常被说成是“空性”和“明性”,对应着法界和觉性的两类特质。由此,“基”被分成两个部分。这意味着“基”不应该仅仅认为具有“觉性”一种特质。 虽然在原文(《智慧上师》中真实教授部分)中使用了一些例子,比如庙宇,代表了证悟的身、语、意的佛像及其基座等,但这些都只不过是例子,也并不意味着证悟本身同佛像及其基座真的具有直接的关系。在第一类中对”教授”使用的例子是庙宇,在第二类中则是用佛像的样貌(特质)。然而这些例子无论是前面说的还是后面说的,都代表了一个事物——”教授”,如果不像那样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述清楚”教授”的话,或者由于没法分辨看见庙宇和看见佛像之间的差别,或者由于没法分辨出三种佛像的样貌(特质)差别的缘故,就没办法辨别完全具备“真实”和”教授”与只具有“真实”而缺乏”教授”之间的差异了。这就意味着那些例子也无法厘清“心髓”[2] 瑜伽当中的殊胜之处了(不那样举例就意味着例子运用失败)。 即使是需要被证悟的基续都已经被证悟了,如果它没有被直接证悟,就意味着处在真实的直接经验中,如此就被称作有”教授”而无“真实”。很明显这就是它的意思,即使有些术语并没有被明显地写出来。当我们说:“在真实的直接的经验当中证悟”,就意味着直接地证悟。显然,并不需要有个一“义总相” [3]作为中间的媒介。因而“直接”并不是“暗含”的反义词,也并不是意味着在一个特定显现上证悟到其没有本体,会间接地导致在其他显现法上的也会有此证悟。 现在让我们看看是如何分类的。

1、有”教授”无“真实”

我们说通过上师慈悲授予的窍诀,你对于如何分辨平庸心识和清净觉性具备了一定的理解。之后你发现在内的殊胜大圆满乘与外的密续乘之间,对于如何实现圆满证悟之道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即使你之后通过理解离边空性获得了一些确信,但如果尚未通过觉受经验的力量掌握消除违缘的修持,你就仍处于第一种情况——也就是看见庙宇,但看不见佛像。这个类比与《发觉净心经》中的一段类似:“此处,言说即是外在道…等” [4]。关于这点,《胜乘宝藏论》中说:“这就是置身于大圆满‘教授’层次的人的特征,他们没有付诸修持,只是对着法性吹热气,因此会死于平庸。”

2、有“真实”无”教授”

接受了窍诀指引之后,首先当“路”(非真实的觉受)现前时,你将其误认为是“法界”。然后,当“腿”(非究竟的觉性力)直接出现时,它是透彻明晰的,不参杂丝毫概念的尘埃,平常得没有任何纠结造作,它遍覆一切,不被任何碎片化的显现所限制。你模糊地认识到它具备了这些独具一格的特性。当你将其应用到法界和觉性时,这似乎就是大圆满了,当你确认并维持着具有清净觉性的特质所在时,“基”的自生自显似乎就会越来越清晰。之后,你遣除了禅修当中的昏沉等障碍,按照共同乘教法中所说的那样修持奢摩它。你可能需要再次确认之前所认为的清净觉性是否有误,但是由于你的心智之前并没有借助于对区分心和觉性具有了稳固的理解和而变得更加成熟,你的经验觉受就会变得有些困惑。(你会觉得)可能之前并没有对清净觉性具有真实的确认,就好像是艾灸没有找对穴位一样,导致你已经无法认出法界那非常本初清净的特性了。这就是有“真实”而无”教授”,就像是看见了三尊佛像却无法分辨其样貌差别。在《胜乘宝藏论》中说:“有些窍诀在一开始准确地击中要点,但是,由于并没有突破文字相的障碍,之后不能继续关注要点,反而转为另一种造作。”因此,上面这些这并不是简单地说经验觉受变成了困惑,以及你安住在困惑当中,而是说从一开始所有产生觉受和证悟的根源就是不稳固的。

3、无“真实”无”教授”

你可能会认为,既然“一切法无我”,那么法界的空性是不是极端的虚无主义呢?或者即使你控制自己不要陷入这种纠结,你也仍旧难以理解禅修的要点,也就是如何与大圆满所说的“基”建立连接。有一些人根本无法区分中观的见解与接受大圆满指引之间的差别。你只能从一些教言中获得一些不准确的了解,那里说两者是一样的。然而由于二者当中进行抉择和安住的方式迥然不同,因而具有显著的差异。

你可能会用很敬仰的文字来描述心的本体的透彻的明性,比如“内在的毫无暗钝的智慧”,或者“内在的明光”等等。并且当有人问起这与外道所说的专注有何差别时,你可能会说这取决于是否对经验觉受有所执着。但是像这样宣扬这类贫乏的教义就是属于既没有”教授”,也没有“真实”,也就像是既没有见到庙宇,也没有看到佛像。如《胜乘宝藏论》所说:“那些接受了基于共同乘教义有造作的‘见’、‘修’等理论的人,无法被引导进入真实义,因而也就不能确认他们最终会去往哪里。”

《智慧上师》在此处说:“你会在平庸当中死去。”然而《胜乘宝藏论》却将这个说法用在了第一种情况。虽然二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平庸,但是在无法取得禅修进步的方面却都是一样的。第三种情况明显地展示了那种无法发掘窍诀要点的状况,也可以说修行者即便完全接受了所有窍诀,但是之后却没有在修行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方法。即便是高阶的修学者也会受此影响,通过不断地听闻、思维和禅修就可以对这种影响有所认识。就像前面所解释的,第一种情况中会产生这种影响在逻辑上也是说得通的。然而《胜乘宝藏论》首先是将第一种情况解释为无法发现窍诀的全部要点,这从‘没有拿到手’这个说法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这里的意思是,比如当你修持其他无上瑜伽续次第时,你可能已经了解了明光和智慧身的意思,但是如果尚未完全理解圆满次第脉、风和明点的修持,你就仍是一个没有浆的船工。同样的,你可能通过各种解释文字理解了觉性、觉性的明光,或者“基”和“基现”的意思,但是除非你不但精通保任的要点,而且将理解转化为“道”与“果”的精要(修持),否则也依旧像这句话所说的:“渴死在含糊不清的教义沙漠当中”。

所有这些的意思是说,即使完全地学习和思维那些清晰而且系统全面地解释了大圆满各种教义的经论著作,有助于你在前面三种情况中分别有所进步而进入更高的程度,但是如果你如实地实践好闻、思和修这三者的话,就能够完全超越三种情况的局限,这是很清楚的事情。

“真实教授”之道就是在真实的教授的原则抉择出的窍诀。

你可能会纠结为什么《智慧上师》中这样解释第二种情况,“有一些理解是基于教理分析得来的,但是它们与经验觉受也有关联……”,而解释第一种情况时说,“这指的是仅仅基于文字……关于‘见’和‘修’”。你可能会问,这些说法同本文的解释如何才能无误地调和呢?毫无疑问是没有矛盾的。关于第一句,在前文中说,经验觉受是不稳定的,所以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述那种贫乏的情况(并非完全没有经验觉受),从上文引用的词句中也可以看得出来。第二句是说,由“闻”和“思”所形成的效果要合二为一地受持。

虽然还有很多要点可以继续说下去,但是这样简单的列举应该就足够了。

4、有“真实”有”教授”

《胜乘宝藏论》解释第四种情况时说:“由于你直接见到了清净觉性,就不会再依赖‘见’和‘修’等种种观念。因为‘基’已经被认清楚,就无需再转回去了。”如果你将这句话同前面所说地关联起来,就会明白这非常简单。

结论:

本文并非对“真实教授”进行名词解释,而是讲述如何在大圆满加以运用,讲述过程中对“真实”和“教授”分开解释,并且列举了四种情况。

虽然像我这样的人根本无法尽言全知上师的密意,我还是尽快地就我所知写下了一些观点。愿如你一般的智者用广阔的智慧来审视,愿一切善德吉祥!

中文翻译,谷平,2019年7月26日


  1. 吉美林巴的《智慧上师》  ↩

  2. 也就是说,如果前后运用例子的方式不变,那么就意味着看见三种佛像就会包含了看见佛像所在的庙宇,那么也就没法区分这个例子(只看见佛像)和第四个例子(既看到庙宇也看到佛像)的差异了。  ↩

  3. 这个词汇是karmadhāraya合成词,所以英文翻译为”generic object”是不准确的。在印语和藏语中这个词用于书面的因明学中,见Tillemans 1999: 234.  ↩

  4. 在此经中,将语言或文字说成是外在的道,或者在蜜罐外面叫嚣却尝不到滋味。而蜜罐里面的甜味,就像是所谓的真实意义。认识了真实的意义就如同尝到了蜜糖的甜味。  ↩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collect anonymous usage statistics and enhance the user experience.
Decline
Ac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