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ome of Tibetan Buddhist Texts in Translation
ISSN 2753-4812
ISSN 2753-4812

大圆满区分轮涅的修法原则

English | 中文 | བོད་ཡིག

大圆满区分轮涅的修法原则

纽修堪仁波切

通常而言,我们的心中本具佛性,它是真实的法性,是空性和自生本觉的觉性力,三身功德本来圆满。佛性无始以来未曾远离,而且本自圆满。然而,如同乌云遮日,胜义身被庸常身遮障,胜义语被庸常语遮障,胜义意被庸常意遮障,微细净光被五蕴、五大和五根遮障。

这就是轮回,由于没有认出本来的自性,我们被欺骗,从而被困在由不净的身语意、扭曲的心理因素和业报所积聚的业因果当中。

作为修道的前行,在一开始,我们必须要清晰地区分出庸常心和清净觉性,区分出迷乱轮回中心识的显现和毫无迷乱的涅槃中清净的觉性。也可以说,我们必须要区分轮回中有执着的庸常的身语意与涅槃中无执着的自生本觉智慧的身语意。

这就像是如果你的耳朵里进了水,就需要往里面注入更多水来去除;或者如果你被火烫伤,就需要运用火的热量来缓解病痛。类似的,通过采用这个密咒道技巧的非凡的方便,也就是修持括得容申(区分轮涅),我们就可以获得身语意耗尽的感受。在这之后,通过护持心的本性,那些根基很高的人就能够随时证悟心的自性。即便是我们这些根基较低或中等的人,它也能令我们依靠正行的直指很容易认出三身本觉。

这就是两种容申——外和内,能够截断轮回之因及其业力辗转的原因。

因此这个容申前行对通常根基者都是非常好的方法,能够净化身语意的遮障,平息业障并最终引导我们圆满证悟胜义的身语意,也就是三身以及本体、自性和大悲。

这就是我们通常在进入正行引导圆满智慧之前会修这个前行的原因,就像是旅者遇到危险的旅途时,会将自己托付给向导一样。过去的一些伟大导师如是教导,特别是纽修龙多仁波切。之后,我们就会逐渐引导进入到正行的阶段。

在容申的修持中,我们会运用粗大的身语意来净化微细的脉风和明点。实际上,这些其实都是一样的 [1],唯一的差别就是取决于微细的程度。

基本原理如下:通过以强烈的自发的方式运用身语意,就如同向耳朵里注入更多的水来引出之前灌入的水,就能够净化不净的身语意并超越执着的束缚。其结果是,我们能够达到自性状态的三门,即胜义的身语意,或者说是自生本觉智慧的本体、自性和大悲。这远远超出了危险旅途中向导的作用,它具有巨大的利益,特别是有利于正行时对心的本性的引导。这就是容申作为前行的功用。

你可能会问,那么普通的跑、跳、走、坐和移动是不是都具有那个作用呢?因为看起来很相似。 [2]

答案就是它们其实有本质的差别。

二者在原因上的差别是容申的行为具有迥然不同的动机:运用了密咒的技巧和智慧作为发现我们本来的觉性智慧的方便。

二者在方式上的差异是具有特殊技巧的身语意的容申能够切断念头的善、恶和无计,因而念头只会削弱而不会增强。

在结果上还具有更明显的差异,那就是本觉大智慧。高等根基者会直接证悟,而中等或普通根基者也会发现自己的庸常心变弱了,因此更有利于接受直击要害的直指引导。

然而通常的行为却是轮回的因,只会带来更多善、恶和无计。它会遮蔽心的本性的自生智慧,通过辗转二取分别的无尽链条,在普基当中种下业力的未来种子,使得我们困在轮回永无出期。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迷乱而永远没法成为解脱的因。

此外,容申的修持是将轮回的庸常行为融入修道,对其丝毫没有改造和调整地保持原样,这就是大圆满不共的特色,出自于殊妙的根本续《声应成续》 [3]

以及其他一些续部。在依赖因果的其他乘中,你会发现各种修心法,包括修持善法、观想本尊、持诵明咒,或者禅修生圆次第,但是它们都不同于大圆满。遍寻传承教法典籍,你也会自己有所发现。正如全知龙钦巴所说:

因果诸乘勤作非无理
胜乘平等不动更具义

还有:

阿底教授因果平等义
此乃关要下乘难领受

这对于理解大圆满之道的所有关要是非常重要的。

容申的修持消除了由过去的行为所造成的现前显现的轮回业报。它也截断了善、恶和无计,阻止其成为未来的轮回种子。通过这两种作用,能够直接将我们引导进入涅槃的觉性大智慧。

这个奇妙的方法可以准确地区分出轮回和涅槃的自性,并在三身或者本体、自性和大悲的自性中解脱庸常的身语意,它就是括得容申:区分轮涅。

具体的修法包括外容申和内容申,前者基于《声应成续》以及通常的大圆满续的见解,而后者则基于《法界明燃续》 [4]。虽然通过六个种子字净化六道的方法在《圆满天成续》[5] 中有所教授,被主要用于利益亡者,但是我从未发现生者修持此法有什么不妥。

英译中(Eng->Chs)翻译,谷平 Eric Gu,2019年9月3日


  1. 粗大的身、语、意对应微细的脉、风、明点。  ↩

  2. 容申中也采用这些行为,但是容申里的跑和通常的跑有本质的不同。  ↩

  3. Reverberation of Sound (Tib. dra talgyur)  ↩

  4. Tantra of the Blazing Expanse of Luminosity (Tib. longsal barma)  ↩

  5. Self-existing Perfection (Tib. dzogpa rangjung)  ↩

Nyoshul Khenpo Jamyang Dorje

Nyoshul Khenpo Jamyang Dorje

Further information:

Download this text:

EPUB  PDF 

Vajrayāna Buddhism places restrictions on the reading and practice of certain texts, which are intended only for those who have received the requisite empowerments, transmissions and instructions.

If you are unsure as to whether you are entitled to read or practice a particular text please consult a qualified lineage-holder.

OK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collect anonymous usage statistics and enhance the user experience.
Decline
Ac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