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赖耶、阿赖耶识的口传释义

Schools & Systems › Dzogchen | Literary Genres › Advice | Literary Genres › Notes | Tibetan MastersYukhok Chatralwa Chöying Rangdrol

English | 中文 | བོད་ཡིག

Yukhok Chatralwa Chöying Rangdrol

Yukhok Chatralwa Chöying Rangdrol

Further information:
Download this text:

关于阿赖耶、阿赖耶识的口传释义

玉科 夏扎瓦 秋英让卓

我们称作“阿赖耶”或者“普基”的有两种:

首先,是本初胜义的阿赖耶,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如来藏、佛性。这是如海功德的因,也是产生三身五智的根本。

然后,有一种染污的世俗(轮回)的阿赖耶,也就是产生庸常、染污的显现诸法的根本,比如八识聚或者说“心王”,五十一心所,八十随形好等。这种阿赖耶就像一个容器,存储着之前的所有心念的业力种子,也是未来念头产生的地方。

而“阿赖耶识”是前五识、第六意识和第七染污识的作用的根本,这个“普基识”直接面向无量的外境以及其内部的种子,而不会陷入任何绝对的本体论的极端对立当中,比如存在或者不存在等等。它不会分别对象各自的特性,比如它们是不是白色或者蓝色等等。

阿赖耶本来就远离了概念心识的粗大的错谬,可以类比为无波的大海。如果我们专注于此并纯熟于这个境界,就能够转生于无色界。如果我们更加熟悉它的明清的特质——事实上在它的本体中,觉性并非是含藏于其自体中的[1] ——我们就能够转生于色界天中上部的十二层天,而非下部的五层。然而如果我们不太纯熟的话,就会转生于色界天的下部。

由于阿赖耶远离了概念心识,就像无云晴空,这种觉性的自性就是平静的、深奥的和非常微细的,它含藏着过去心的业力的种子,以及未来成熟现行的潜能,因此它非常难以认出来,这在上师昂藏 [2]、娘拉[3] 和恰共[4] 的口传中都有提及。

大全知说:“当我们呼叫某人时,他的心即刻暂时处于远离一切心念的无计当中,那就像是阿赖耶的样子。片刻之后,无障碍地感知到了对境,清晰并活跃,也并无任何感知上的拖泥带水。那种毫无念头的明晰就是阿赖耶识。”

喇嘛娘拉说:“想象有人正在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裹穿越广阔的平原,当他在平原当中不得不停下来休息的时候,精疲力竭的强烈的力量就会让任何念头停止——那个远离了念头的状态就是阿赖耶。”

前五识都是从阿赖耶识生起的,通过它们,概念心识得以成熟,并进一步造成情绪心识的产生。

在概念心和情绪心产生作用的过程中,前五识很难寂静下来。或者说概念心和情绪心更加表层,前五识比较微细,而阿赖耶识最微细。

阿赖耶识具有成熟和沉淀的特性,前五识具有生起和停止的特性,概念与情绪心则具有能所二取分别执着的特性。

更细致地说,心识作为五根的门户,其特性与视觉功能很相似,就像眼识能够毫无阻碍地照见可见物。

你可能会问,那些各种心识什么时候会消失呢?通常来讲,它们会在睡眠时,官能衰退时(比如昏厥时),或者死亡时消失。除了这三种场合外,它们都不会消失。当它们消散时,首先是情绪心开始消散,然后是概念心,然后是五根识,最后是阿赖耶识。如果阿赖耶识没有消散,那么睡眠、官能衰退以及死亡就不会发生。

当那些种种心识消散时——无论根据任何传承而言,在密续、大手印或者大圆满中——都宣称那是基光明的真实初现。在那一刻,如果我们认出了自性,就可以说是认出了净光。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认出,就意味着仍旧是无明、迷乱、迷惑或者中阴。

当修行者安住于禅修,在净光乍现之时,他们能够在梦中认出来。如果你能够这样认出来,就可以认为你能够在死亡的时刻通过认出明光而得到解脱。

而且,也有教导说,庸常的八识会在三种情况下消散:1)声闻圆寂时;2)地上菩萨入定时;以及 3)密续修行者的二取分别心消失时。

除此以外,如果说五根识、概念心和情绪心消散了,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行持善或者不善的行为的能力。根本续《声应成续》说:

毫无谬误之禅修,
五种根识当清明。

在这里表明,当五根识寂静的时候,他们具有静止或者持续的特质。如果我们不能够从静止当中发掘出清明,就会转生为旁生。然而发掘出清明之后,如果我们不能够在随后有效地放松,就仍然会被自己的所知束缚。寻求放松的方法就是在放松和警觉之间交替。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反复地交替修,那么大概用七八天的时间,我们就能够学会如何放松。

当我们达到了放松,就会发现(念头)生起。我们必须要在生起当中解脱,而不是延续已生起的念头。除非我们能达到这种自由,否则就会陷入欲界。因此,忽视了这些要点,就会步入三种歧途。

通过意识,我们可能会执着于乐、明和无念,这会让我们陷入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然后,在五根识的感受中,如果我们流连于所见的明,就会转生色界。因而,虽然有七种堕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无谬地安住在五根识的寂静中,就能够避免所有堕落。

另外,有分别的概念意识包括向外和向内两种执着。

向外的执着意味着追随过去,预想未来,以及为当下的内外诸法设定概念标记。这包括紧紧抓住所见、所闻以及其他对境的概念而不愿改变。

向内的执着发生在禅修的寂静当中,此时心识将乐受执着为大乐、明清执着为明性、无念执着为空性。

染污的情绪心负责对于进行得不错的事情,在其结束时执着于那些愉悦感;而对于进行的不好的事情,则执着于那些迟钝、烦躁之类的感受。

无论何时,当我们体验到乐、明或者无念时,能觉的心识认清并执着于所觉的觉受经验。而通过反复地熟悉这一过程,能觉与所觉就能够融合为一,于是就不会有念头出现了。

那么现在,你必须:

最初从皈依和发广大菩提心开始。

然后在修持中间,敞开五种根识的大门,接受一切。

如果你体会到寂静而且强烈的鲜活性,如果明性显著,就需要修放松。

如果念头生起,让它们自己解脱。

用这些原则来封印强化你的修持。最后,在修持的封印破裂之前,回向功德。教授中说,这样修持就可以避免障碍和堕落。

当然,如果不能够认出根识觉受的寂静,那么从皈依发心开始,然后发一个清净的心愿:

寂静之中当生清明性,
清明之中亦须坦然住,
何时诸念生起即解脱。

最后是结尾的回向功德。这也非常有益于禅修。 愿一切吉祥!

中文翻译,谷平 Eric Gu,2019年8月1日


  1. 觉性力并非阿赖耶所含藏的种子,也不是种子异熟的功能  ↩

  2. 昂藏朱巴  ↩

  3. 很可能是伏藏师列绕朗巴  ↩

  4. 敦珠林巴  ↩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collect anonymous usage statistics and enhance the user experience.
Decline
Ac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