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窍诀明炬论

Schools & Systems › Dzogchen | Practices › Meditation | Tibetan MastersTsultrim Zangpo

English | 中文 | བོད་ཡིག

Tsultrim Zangpo

Tulku Tsultrim Zangpo

Further information:
Download this text:

禅修窍诀明炬论

慈诚桑波或祖古促洛

法界无生无造作  通彻明耀普贤光
无偏显现化身相  敬礼三身所化师
本基空智即上师  自显体性为本尊
大悲周遍空行母  三根本体胜本觉

显现法的胜义自性就是平常心的自生智慧。如果证成了这个,轮回和涅槃的自性也就证成了,因为(心的自性)就是一切法的真实自性。

从世俗上说,远离了分别的空性就是造物主 [1],从胜义上说,此空性就是空的特征,与觉性的本体一起称为心的自性。只要你与此自性相隔绝,就无法获得证悟。然而当修行者在平常心中休息时,轮回和涅槃的一切法就会以空性智慧的方式生起。

如果存在其他的心性之外的法性自性,那么具有那样的自性的任何法都会与平常心成为他法。于是,这个独特的法性就会成为真实的存在,由于诸法的自性因此而不再是空性了,故而使得这个真实的存在变成了诸法的自性。

因此,一切显现诸法都是清净觉性的显现,无论有什么东西出现在“外境那里”,都映射到觉性的镜子中,并不是说在显现法的表面之下有独存的本体。净或不净法由于觉性的力量而获得生起,这意味着如果你安住在证悟了空性的智慧的禅修时,一切法都会以空的形式生起——显现而且无实。

那么你可能会问,安住在心的自性的方法是什么呢?

你现前心识的状态,即使既有执着也有概念名相,其本体也是觉性的,而觉性从未受到执着的染污影响,也从未丧失过周遍一切的特性。这就是你必须要达到和安住的处所。这个体验的本体就是空的特征,也叫做无念;它具有宁静那一面,也叫做不动;也会有乐的觉受出现,这是明的特征,或者妙观察智。这些各类特质是自然出生的,无始以来恒常清净。这意味着当你证悟了清净觉性的时候,想要这些特征不同时显现也是不可能的。无论生起哪个特征——乐、明或者其他的什么——并不需要谨小慎微地执着专注它,也不要去维持那种体验。而应该自然地无造作地离念安住,只是勿忘勿失那种“觉性特征”的体验,那种纯粹觉性的智慧的一面。为了保任这种体验,只要去保持认出或者不要忘失那种认出,这才是不被任何谋划和营造所染污的本初的、自性的禅修。长久地保任这种体验,既不散乱也不造作,就是“真实的、内在的正念。”这就是不散乱地不失去纯然的觉性(纯然地不忘失)。而且,无论何时你如果散乱了,仅仅需要认出散乱的本性就可以不再散乱了。

那些各式各样的纯然的觉性其实是一体而不可分割的,应该说这就是心念和意识作为智慧之光闪现的开始。不要在“观察”和“观察者”之间,存留和存留者之间,保持和保持者之间去作出任何分别。如果你能持续在这种安住当中,毫无造作和勤作,只是看着心自己的本体,散乱的对境就会消融于其自性当中,因为它们并不会消散在其周遍法界的自性以外的地方。不管是禅修中间还是禅修的间隙,让所有猜测和疑虑自我解脱,比如各种是或者非的心念。这就是所谓的“如虚空的瑜伽”。

你可能想知道这个觉性的特征是不是会将一切所知转换为明利的智慧(般若)和观(毗婆舍那)。觉性所知的一切都是在清净觉性自体的广大空性中见到的,从一开始就是如此显现其功用。实际上那些觉性的对境从未真正地离开过此广大的自性——即使是一个单一的微尘都没有。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现前安住修时,并不需要采用任何空性的“补丁”来净化觉性。只是恰好安住在清净觉性并且让一切恰好如其所是,这就会迅速带来空性的证悟。

自然安住在清净鲜活的觉性的禅修,意思就是要保持“平常心”。采用一种放松的专注是关键,保持在清净觉性的体验当中,不要追随外境。

无论入定或者后得  保持专注切勿动摇
此乃无修所成大修  勿忘此义恒时应修
如母众生依此功德  祈愿速疾获得证悟

名为慈者应东昂 晋洛和村巴 伊洛的请求所作。愿贤善周遍,愿大圆满教法广泛弘扬!

英译中(Eng->Chs)翻译,谷平 Eric Gu,2019年8月28日


书目

藏文

sgom gyi lam gnad gsal ba'i sgron me in sprul sku tshul khrims bzang po’i gsung ’bum. 16函,2014 (TBRC: W3PD247), vol. 5, pp. 357–361


Bibliography

Tibetan

sgom gyi lam gnad gsal ba''i sgron me in sprul sku tshul khrims bzang po’i gsung ’bum. 16 vols. 2014 (TBRC: W3PD247), vol. 5, pp. 357–361


  1. 就是阿赖耶  ↩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collect anonymous usage statistics and enhance the user experience.
Decline
Accept